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诗人

郭沫若

简介

生平资料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  郭沫若照片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出身背景  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曾祖父郭贤惠之先辈由宁化县来四川之时“做苎蔴生意”,采集宁化野生苎蔴,跟随入川之马帮,到今日之牛华镇(即郭家早期之坐房)进行交易,并于后来开拓蔴布生意成功后继而开设13座驿站。人物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学术成就文字学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太阳问答》
  《咒麻雀》
  《钢,铁定的一0七0万吨!》
  《红透专深(调寄十六字令)》
  《四害余生四海逃》
  《流溪河水库观鱼》
  《女神》
  《星空》(诗、散文)
  《瓶》
  《前茅》
  《恢复》
  《战声集》  
  《新华颂》
  《百花齐放》
  《骆驼集》
  《沫若诗词选》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文学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雷电颂》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槃
  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著作书目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书法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显著,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 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 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上世纪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他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笔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  郭沫若笔迹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 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若以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关于书法的学习,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从他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鲁公的用功刻苦。从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见颜鲁公的精神,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书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主要有郭平英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书法集》(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种,印制精美,信息量大,极富欣赏价值和长久保存价值。如果说这些出版物的不足,则是因循惯例,仅在作品旁简单标注题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余,普及不足,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不能够从中了解书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价值。赵笑洁、东野长河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艺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弥补了上述不足。
  《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融郭沫若书法作品、传记、印章、论艺言论以及作品赏析于一书,使读者既能够欣赏到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又能够了解郭沫若的人生(包括艺术)道路、书法理论,还可以帮助读者欣赏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实为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郭沫若墨迹全书五章:第一章,生平概述;第二章,书法艺术历程;第三章,兰亭论辩;第四章,“郭体”解析;第五章,论艺摘录。附录包括常用印章、年表、主要传世作品、主要参考书目、释文等五个部分。该书收录郭沫若书法作品90余件,附录中的“释文”部分,分别将这些作品的文字逐一录出,以便读者对照阅读、欣赏。
  “生平概述”简要叙述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兰亭论辩”介绍论辩的由来和意义;“书法艺术历程”、“‘郭体’解析”两章,是书中文字叙述的重点,此前这样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
  郭沫若并非专门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书法艺术历程”一章,探索郭沫若70余年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少年时代:心仪“苏(东坡)体”,又受民国书法主流———碑帖结合的影响。东渡日本:探奥甲骨,研究早期造型符号,而且用毛笔撰写,虽非书法作品,字里行间的金石气已油然而生。对于晋(二王)、唐(孙过庭《书谱》)以及明中后期一些书法的追溯,明显看出他消化与吸收传统法帖的种种痕迹。为抗战而书,使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幅式走向大众化。字型结体、笔法起运、章法行气等,都有了新的面目。格调刚柔并举,或含蓄温和,或疾厉昂扬,成为郭沫若书法走向成熟的前奏。书写新中华,“郭体”形成。20世纪60年代,是郭沫若书法成熟、风格更趋强烈、创作更为旺盛的时期。他的书法风貌精气饱满,形式与内容又有新的开拓。风格的独创性,由早期的碑学功底,到融汇碑帖的广泛吸收,到晚年的风貌独立,最终走向成熟,显出激情洋溢、涤满乾坤的浪漫风采,形成风靡神州的“郭体”书法,成为20世纪学者型书法家的一个典范。
  结合郭沫若书法作品进行解析,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书法集的一个特点。“郭体”解析一章,从“当于目而有据”的点画出发,综合作品的特征,了解其思想境界、人格品性,了解其心理,了解其时代精神,从而对“郭体”作出品评:浪漫风格――豪放明快、不拘绳墨;笔法特征———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结体———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章法———匠心独具,运用玄妙;草书———舞墨见豪情。归纳郭沫若书法“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的笔法特征”为: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内擫外拓结合;藏露互用,方圆并施。归纳郭沫若书法“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的结体”为奇正相生、疏密得当、虚实变化、开合伸缩、俯仰有姿、避让妥帖等六点。这对于读者理解、认识郭沫若书法风格,颇有帮助。
  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文字表达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二是文字叙述与书法作品的穿插要配合得当。此外,书法作品编号与其他插图编号应当区分开,有所脱漏的书法作品“释文”应当补入。

2015-06-02 00:00:00

  • 上一篇:周恩来
  • 下一篇:顾随
  • 相关阅读